“千元一克”的金飾,克重消失背后藏著什么貓膩?
作者:匿名 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 發(fā)布:2025年3月13日 所屬分類:新聞中心 訪問統(tǒng)計:42
黃金飾品柜臺前,燈光下那些熠熠生輝的吊墜和戒指,總能讓人心生向往,可你知道嗎?那些被貼上“一口價”的黃金飾品,可能暗藏玄機。有人歡天喜地買回家,卻發(fā)現(xiàn)每克價格高得離譜;還有人滿心以為撿了便宜,回頭一算才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成了冤大頭。究竟是商家精明,還是消費者糊涂?看似簡單的“一口價”,背后有著怎樣的秘密?
最近,黃金市場的“一口價”風潮愈演愈烈,吸引了大量消費者。不少品牌如老鳳祥、周大福等,都將“一口價”飾品和按克計價的產(chǎn)品擺放在同一個柜臺,乍一看似乎沒什么區(qū)別。但當消費者真正掏錢買單后,才發(fā)現(xiàn)其中貓膩。比如,在今年2月中旬,有位男士花1706元買了一個吊墜,回家一稱,發(fā)現(xiàn)只有1.04克,每克價格竟高達1640元。但當時店員并未主動提到克重,他滿心以為黃金都是按克賣的,沒想到自己買的是“天價黃金”。
這樣的故事并非個例。另一位女士花了4196元買了一枚黃金戒指,詢問店員克重時,對方表示“一口價”的產(chǎn)品是按件標價,克重不重要。結果她回家后查證,才發(fā)現(xiàn)那枚戒指只有3.2克,平均每克價格高達1311元。消費者的疑惑并沒有因此結束,反而越挖越深。
當記者走訪黃金柜臺時發(fā)現(xiàn),“一口價”飾品的標價單上通常只寫著總價格、含金量和工藝,卻很少標明克重。即使有標注,也藏得很隱蔽,需要顧客主動詢問才能得知。有些商家甚至干脆不標克重,消費者想知道的話,就得讓店員現(xiàn)場稱重。
那么,這種定價方式到底是在迎合市場需求,還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暴利?
一、輕量化設計:商家的算盤
“一口價”黃金飾品的出現(xiàn)不是偶然。早在2010年前后,部分黃金品牌就開始推廣這種定價方式,目標明確:瞄準年輕消費者。這些飾品往往設計感十足,加入了古法金工藝、熱門IP聯(lián)名等元素,看起來非常時尚。而且單件重量較輕,總價也相對較低。
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:雖然單價看著不高,但每克價格遠遠超過按克計價的黃金。比如,有品牌推出的1.09克吊墜,售價2380元,每克價格高達2183元,而當天的黃金市場價才500多元。商家通過設計和工藝的溢價,把輕量化黃金飾品賣出了“奢侈品”的價格。
這種策略并非沒有道理。年輕消費者對款式和設計的追求,往往高于對金重和價格的敏感度。而商家正是抓住了這一點,把普通黃金飾品包裝成了文化和時尚的載體,以此提高利潤空間。